意义
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
建设历程
1992年至1993年,宁波市政府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委托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建设跨越杭州湾的大桥。 2001年12月,杭州湾大桥举行招标会议。 2002年4月30日,中国国务院通过《杭州跨海通道》项目的立项问题;5月29日,中国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批文。 2003年1月,浙江省计委、交通厅联合主持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初步设计》进行预审;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举行奠基仪式;10月2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引桥工程动工建设;11月14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动工兴建,同月2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引桥工程开工。 2004年3月1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2006年2月3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完成最后一根钢管桩沉放到位。 2007年1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引桥完成建设;2月7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主塔封顶工程;3月27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最后一根钻孔灌注在海中平台匝道桥桩的施工建设工程;5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北岸引桥建设工程。6月1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南航道桥的合龙工程;6月13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北航道桥的合龙工程;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全桥段合龙工程,全线贯通。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运营。 2010年12月29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配套工程海中平台“海天一洲”运营使用。
设计特点
杭州湾跨海大桥大桥总体平面为S形曲线,由北航道桥、南航道桥、引桥及海中平台组成;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状。
设计特点 展开 收起 |
---|
结构特点 | 北航道桥 | |
---|---|---|
总体 | 北航道桥采用钻石形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半漂浮体系,五跨连续结构。 | |
索塔 | 索塔采用钻石形塔,桥面以上为三角形结构,以利于提高结构刚度和抗风稳定性;桥面以下两塔柱收腿,使整个塔呈钻石形。承台外周设防撞消能设施。斜拉索在索塔上通过整体钢锚箱进行锚固。 | |
主梁 | 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钢箱梁采用工厂预制成组件,组拼场拼成节段;斜拉索与钢箱梁采用耳板锚固。 | |
斜拉索 | 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成品斜拉索,采用塔上张拉方式。 | |
墩基 | 辅助墩和过渡墩采用倒矩形圆角断面。 | |
南航道桥 | ||
总体 | 南航道桥采用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三跨连续结构。 | |
索塔 | 索塔采用A形塔,以利于提高受力性能和结构刚度及抗风稳定性。结构舒展和谐风格独特,景观效果良好;基础采用钻孔桩及承台的整体基础,承台外周设防撞消能设施,斜拉索在索塔上通过整体钢锚箱进行锚固。 | |
主梁 | 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钢箱梁采用工厂预制成组件,组拼场拼成节段;斜拉索与钢箱梁采用耳板锚固。 | |
斜拉索 | 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成品斜拉索,采用塔上张拉方式。 | |
墩基 | 辅助墩和过渡墩采用倒矩形圆角断面。 | |
引桥部分 | ||
水中区 | 采用整孔预制吊装的连续箱梁结构,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钢管桩及承台基础。 | |
滩涂区 | 采用整孔预制梁上运梁的连续箱梁结构,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钻孔桩及承台基础。 | |
陆地区 | 采用连续箱梁结构,墩身采用矩形倒圆角断面,基础采用钻孔桩及承台基础。 | |
海中平台 | ||
总体 | 海中平台采用双层结构,基础采用钻孔桩及钢管桩基础;其中,一层披平台采用预制梁板及湿接缝结构,二层结构根据功能进行建筑设计,并以提高景观效果为目标。 |
设计参数
主桥长803.48米,桥面宽25. 5米,主跨2孔、跨径133米,副跨19孔、跨径40米,采用单塔斜拉结构,塔高79米,共124根斜拉索,索长32~140米,主桥桩呈“H”形,主桥桩的两边各有30对钢丝绳斜拉在主桥桩上,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设计师也许正是利用这个原理而设计的。主桥墩两边各有16个引桥墩。
技术标准 展开 收起 |
---|
公路等级 | 高速公路 |
设计年限 | 主桥:100年,引桥:60年 |
设计速度 | 主桥:100千米/小时,引桥:120千米/小时 |
设计荷载 | 汽车—超20级,挂车—120 | 坡度系数 | 纵坡:≤3%,横坡:2% |
遇洪频率 | 主桥:1次/300年,引桥:1次100年 |
抗风标准 | 运营:100年,施工:30年 |
通航水位 | 最高:5.19米(1985年中国国家高程基准) |
通航净空 | 北航道:(325x47)米,南航道:125x31米 |
通航吨位 | 北航道:3.5万吨级海轮标准,南航道:0.3万吨级海轮,副航空:0.03万吨级海轮 |
船舶撞击 | 北航道:0.5吨多用途船及0.1吨沿海货船;南航道:0.3吨沿海油轮及0.03吨渔政船;引桥:26米沿海渔船 |
抗震等级 | 基本烈度VI度 |